气瓶的危害还不仅仅在于它的“高压”,更在于它的“内容物”
- 稳定性:化学性质相当稳定,跟强酸(如H2SO4、HCl)、强碱(如NaOH)或强氧化剂(如KMnO4)等一般不起反应。
- 健康危害: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恶心、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 单质氮在常况下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氮气在水里溶解度很小 ,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大约只溶解0.02体积的氮气。液氮微溶于水、乙醇。
- 主要成分含量:高纯氮≥99.999%;工业级 一级≥99.5%; 二级≥98.5%。
- N2分子是已知的双原子分子中最稳定的,氮气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7。
- 健康危害:空气中氮气含量过高,使吸入气氧分压下降,引起缺氧窒息。
-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危险特性: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用雾状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可用雾状水喷淋加速液氮蒸发,但不可使水枪射至液氮。
-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通风 。
-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但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18%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
- 纯 氢 GB/T7445-1995 H2≥99.99% 高纯氢 GB/T7445-1995 H2≥99.999%超高纯氢 GB/T7445-1995 H2≥99.9999%
- 常温下,氢气的性质很稳定,不容易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 氢气在空气里的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燃烧时放出热量是相同条件下汽油的三倍。
- 健康危害:本品在生理学上是惰性气体,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氢气可呈现出麻醉作用。
-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爆炸。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氢气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
-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
-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 氧的化学符号O ,原子序数8 ,原子量15.9994,属周期系ⅥA族。
- 氧有三种稳定同位素,即氧16、氧17和氧18,其中氧 16 含量占 99.759 %。
- 熔点:-218.4℃(变为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沸点:-182.9℃(变为淡蓝色液体)
- 水溶性:不易溶于水,标准情况下,1L水中可以溶解约30mL的氧气
- 总体来说,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除了惰性气体,卤素中的氯、溴、碘以及一些不活泼的金属(如金 、铂 )之外 ,绝大多 数非 金属和金 属 都能直接与 氧发生氧化反应。
- 危险特性: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 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 灭火方法: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迅速切断气源。防止空气流通。
- 氦气为无色无味,不可燃气体,空气中的含量约为百万分之5.2。化学性质完全不活泼,通常状态下不与其它元素或化合物结合。
- 健康危害:本品为惰性气体,高浓度时可使氧分压降低而有窒息危险。当空气中氦浓度增高时,患者先出现呼吸加快、注意力不集中、共济失调;继之出现疲倦无力、烦躁不安、恶心、呕吐、昏迷、抽搐,以致死亡。
- 氩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惰性气体,分子量 39.938 ,分子式为 Ar ,在标准状态下,其密度为 1.784kg/m3。其沸点为-185.7℃
- 甲硅烷:SiH4,无色无臭气体、密度1.44克/升,熔点-185℃,沸点-111.8℃,不溶于水。
- 乙硅烷:Si2H6,无色无臭气体,密度2.87克/升,熔点-132.5℃,沸点-14.5℃,微水解。
- 硅烷比烷烃化学性质活泼。所有硅烷热稳定性都很差。将高硅烷适当加热,分解为低硅烷。低硅烷(如SiH4)在温度高于500℃时分解为硅和氢气。有强还原性。在空气中能自燃,生成二氧化硅和水,并放出大量的热。
- 健康危害:吸入甲硅烷蒸气后,引起头痛、头晕、发热、恶心、多汗;严重者面色苍白、脉搏微弱、昏迷。燃爆危险:本品易燃,有毒。
-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暴露在空气中能自燃。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灭火剂: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
-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稀释。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