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中国和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涉及3个考点:中国和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在近几年考试中暂未考查。
备考指南
“中国和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相关内容,一般以论述题的形式考查,要求考生了解中、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并熟悉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职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一般以论述题或案例题的形式考查,要求考生要牢记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充分理解价值观,能够灵活运用案例说出材料中包含的价值观内容。
“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是社会工作价值的具体化,一般以案例题的形式出现,并可能结合“社会工作价值观”一起出题。要求考生掌握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并灵活地结合案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处理伦理难题。
本章脉络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1.中国和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1)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2)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2.社会工作价值观
(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
(2)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运用
3.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1)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2)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及处理
知识解读
一、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受到宗教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形成于中世纪以来的宗教救济和工业革命时期的慈善实践。中世纪尤其是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以后,人文主义思潮在欧洲广泛传播。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的哲学价值理念,并承认人与生俱来的一切权利,包括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公民等方面的全部权利。在此思潮的影响下,人类日益关注自身的利益,将关注点从神转向人的需要和发展。这一思想奠定了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兴起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稳定危机。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国家或政府逐步实施了有限的社会救助制度,并开始建立规范的社会救济法案。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了《济贫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社会保障的法案,促进了欧洲与其他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在20世纪40年代福利国家建立之前,社会福利处于一种道德拯救阶段,贫困救助是一种道德上的拯救措施。这一阶段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保守的,它将个人贫困视为道德失败或品德缺陷,其目的是防止个人过度依赖社会福利或社会救助,是一种“有限的社会福利”。而到福利国家时期,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立起来,社会福利制度与公民权的立法紧密结合,它将平等、权利、自由和公正纳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之中,社会福利不仅反映了国家对公民的一种照顾责任,而且体现了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公民彼此之间承担的相互义务。
随着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形成与福利制度的建立,社会工作被纳入社会福利体系当中,成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的传递者。社会工作者承担着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平等的重任。社会福利思想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灵魂。产生于宗教、社会改革和福利运动的社会福利观念,体现了平等、人文、自由和公正的理念,反映了对人的关怀,成为社会工作价值观变化的方向标。
二、中国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推崇的互助仁慈、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以家庭为依赖机制的互助模式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各种困难和危机,因此,对个人而言,社会支持网络中家庭成员是最重要的,这种儒家伦理和秩序情结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福利观念。另一方面,“仁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为了维持社会秩序、稳定天下,历代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仁政”,在面对重大天灾人祸的情形下,各个朝代都会提供赈济,为民众提供有限的救济。同时,民间也会自发组织通过各种方式救济穷人。这种社会福利思想和制度对社会工作价值观有重要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福利制度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国实行城乡二元结构,并制定了有差异的社会保障体制。城市实行“单位制”,制定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体系,为就业职工和家属提供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待遇,而农村则依赖集体经济和政府,为极其困难的群体提供有限的社会救助。这种行政性的社会福利对社会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种体制下,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成为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者,也奠定了政府在我国社会工作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福利体系,社会福利服务走向多元化发展路径。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加快社会保障体制与社会治理的改革进程,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和“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社会政策,包括医疗、教育、社会救助、养老等,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新时期的社会福利体制改革和社会政策实施。这些措施有力推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工作实践的本土价值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