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则
明确制定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等内容,表述准确,简洁明了。
应急预案适用范围应根据地区(城市)实际,突出安全监管部门职责范围内应对的主要生产安全事故及重大风险,尤其是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石油气开采储运、矿山、冶金等行业(领域)的重大风险和事故。
明确以市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专项应急预案为总纲,可以将局内部组织实施的各种部门预案统一为内部一个整体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科室(人员)职责和任务,并按照事故类型明确不同的应急处置措施。
2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主要阐述职责范围内可能引发较大以上事故的危险源分布、主要风险分析及现有应急处置能力的评估,包括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估,明确事故发生后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程度或波及范围。
以上内容可用事故危险性分析图表、重要防护目标一览表的形式列出。明确事故行业、可能发生的地点及现状、现有应对措施和能力、发生原因及事故类型等。属于重大危险源的还应用重大危险源登记表列出。
3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明确指挥机构及相关科室的职责。按照事故类型和应急响应工作环节,明确事故应急处置的主管科室和协作科室以及相应的职责分工。
4 预防与预警
4.1 危险源监控
明确职责范围内对危险源尤其是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4.2 信息监测与报告
明确负责事故监测预警的部门及信息内容,以及预警信息接收、报告、通知和传递方式。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明确信息处置、报告的部门和时限。
按照有关规定,明确事故及未遂伤亡事故信息报告与处置办法。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和通报程序。
明确相关预警信息的内容,如上级单位下达的预警信息,本地区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单位预警措施信息,连续发生同类重大未遂事件的相关预警信息和措施,事故高发季节和洪涝、雷击等自然灾害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预警信息和措施。
建立部门间预警信息交流机制,详细列出预警信息专业部门和事故管理部门联络方式和交流机制。
4.3预警措施
明确生产安全事故预警预防的发布程序、内容、方式、途径;明确预警预防信息和对应的必须采取的预警行动,如应急值班、信息报告、信息跟踪和专家咨询等;明确视情况可能需要采取的预警响应措施,如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物质和装备、派出工作组和应急准备检查等;建立部门协调与应急响应衔接机制。
5 应急响应
5.1 分级响应程序
按照事故等级,明确本部门应急响应的等级和内容。市级应急响应等级为三级,即按Ⅱ级(重大)以上、Ⅲ级(较大)、Ⅳ级(一般)三级来响应,将重大以上级别事故作为一级响应级别,响应等级要做到与省级和县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相衔接。
4.2 应急响应措施
明确各等级应急响应的决策主体、相关责任人或部门职责、决策流程等。
明确不同等级应急响应的具体措施。要详细规定事故信息报告、应急值守、事故核实与报告、派出工作组、协调指挥内容、社会动员、事故信息沟通等内容,并落实到各科室和人员。
4.3应急结束
明确现场应急救援终止响应的条件、程序和要求。明确应急结束信息发布机构。
6 后期处置
明确现场应急结束后的相关内容及要求。包括现场清洁和事后恢复、污染物处置、人员安置补偿、物资征用补偿及伤亡赔付等后期处置。
明确开展事故调查、应急评估总结的责任主体、程序和要求。
7应急保障
7.1 通信信息
明确应急期间通信、事故信息保障制度和措施。应详细列出所有参与应急救援部门的通信联络方式。
7.2 应急队伍
明确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紧急动员方案。
7.3 应急物资及装备
明确应急物资、装备的品种和数量,以及调用联系方式。
7.4 医疗救护保障
包括医疗救治资源分布,救治能力与专长,及其应急准备保障措施,被调用方案等。
7.5 交通运输保障
包括各类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分布、功能、使用状态等信息,交通管制方案和线路规划。
7.6 治安保障
明确治安保障的机构、程序和主要内容。
7.7经费保障
明确应急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管理措施,提供应急状态时政府经费的保障措施。
8 宣传、培训和演练
明确针对本预案所开展的应急培训与演练的计划、方式和要求。
9 附则
9.1 预案管理
明确预案管理部门,预案评估、演练和更新修订程序,以及对下级预案的制定要求等。
9.2 预案制定部门
明确预案制定部门、审批部门、发布部门和解释部门。
9.3 预案实施
明确预案生效时间。
10 附件
10.1 相关机构和人员联系方式
详细列出预案参与部门(单位)及联系人名单和通联方式,并及时更新。
10.2 事故应急专家名单及联系方式
明确市级在应对各类事故方面有专业特长的专家名单,以及具体联系地址及通联方式等。
10.3 各种规范文本
包括预案启动审批、应急期间信息通报、新闻发布等文本格式。
10.4 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详细描述针对不同事故展开处置的相关响应程序、技术性措施和注意事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