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领域
司法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理论与方法
一、司法社会工作概(了解)
1.司法社会工作的概念
司法社会工作又称矫正社会工作,是指将社会工作实施于司法矫正体系中,是专业人员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为犯罪者或具有犯罪倾向的严重违法人员,在审判、监禁、社区矫正、刑释或强制戒毒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服务,使其消除违法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活动。我国目前的司法社会工作包括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工作、禁毒社会工作、负责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的社会工作、在监狱或看守所对罪犯或嫌疑人进行疏导、规劝的社会工作等。
2.司法社会工作的功能
(1)保障服务对象权益福祉,帮助服务对象恢复社会功能,提升回归社会的能力。
(2)提升犯罪防治成效,降低服务对象再犯概率。
(3)弥补刑事司法体系不足,扩大服务内涵,促进刑罚制度朝人性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司法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熟悉)
1.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1)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通过与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和周围社区接触了解,写出一份有关犯罪嫌疑人背景的审前调查报告,提交法庭作审判参考。
(2)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家庭关系协调及家庭成员心理、情绪疏导;社区资源链接以应对生活困难;为失去依靠的家庭成员提供生活照料。
2.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1)协助服刑人员适应监禁场所生活:熟悉监狱环境;协助戒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解决生活困难;预防服刑人员间犯罪观念和行为的交叉感染。
(2)为在监服刑人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公民教育;心理、情绪疏导;职业技能训练;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提升。
(3)帮助在监服刑人员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了解外面社会的变化;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构建支持性社会网络。
3.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1)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社会工作者运用尊重、平等、接纳的价值理念,以及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为其提供心理矫正、情绪辅导、行为治疗、家庭关系调和、人际关系协调、就业辅导等服务。
(2)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提供住院或寄宿等训练机会,使受助者掌握正常生活的技能,顺利回归社会。
(3)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通过无偿的社区服务,使服刑人员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发生正向的改变。
(4)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社会服务:促进就业、帮助接受教育、做好基本生活救助、落实社会保险
4.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
(1)提供住宿场所。
(2)提供就业、就学辅导。
(3)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健转介服务。
(4)提供物质援助。
5.针对涉毒人员的社会工作
(1)为吸毒者提供戒毒治疗及康复服务:掌握戒毒人员个人背景资料,建立个人档案;定期或不定期对个人进行家访,防止复吸;与相关部门合作,为戒毒人员提供生活上的关心与帮助,解决其各种困难,更好地回归社会;对戒毒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2)为社会大众提供预防性禁毒教育与宣传服务:以小组活动或班会形式向中小学学生、家长、教师宣传教育;跟进学校和社区中滥用药物和毒品的青少年,提供个案辅导和家庭辅导;在社区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发动、组织志愿者参与禁毒工作,为戒毒人员回归社区提供社区支持。
三、司法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熟悉)
1.行为主义理论
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帮助其学习和掌握对当前环境的恰当的反应模式。
2.认知理论
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引导。
3.标签理论
“去标签”,即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或自认为“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
4.优势视角
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潜能,发现、发挥和发展矫正对象的“优势”。
5.“社会-心理”视角
人在情境中,即直接介入和间接介人融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既提供改善自我认识的服务,又加强服务对象所处社会环境方面的工作。
四、司法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掌握)
1.改善服务对象偏差心理和行为
(1)行为治疗方法。
①反应性技巧:反制约(新的制约反应取代原有不理想的制约反应)、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
②综合性技巧:模仿、由规则管理行为、敢于自我训练、松弛训练。
(2)理性情绪治疗模式(ABC理论)。
(3)同伴教育运用:同伴教育辅导员能力提升小组;同伴教育主题活动;“同伴信箱”;“星火计划”;“同伴之音”;“同伴演讲”。
2.改善服务对象所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