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一、定量研究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熟悉)
1.资料收集
(1)首先要选择合适的人来担任调查员。根据研究问题,选择性别、年龄、经历等方面合适的人士担任访谈员。一般来说,女性、大学生、语言流利者是比较理想的访谈员。
(2)对访谈员进行培训。
①研究者应该召集全体访谈员开会,介绍研究背景,说明注意事项,详细讲解测量工具。
②每个访谈员必须通读问卷,提出疑问,研究者进行说明,与会者进行讨论。
③访谈员两人分组,分别模拟访谈员和被访者,体会问卷的问题和答案的内容、提问方式、时间等细节。
④可疑或不明之处进行讨论确认,从而全体访谈员对问卷形成统一的理解和提问方法。
⑤进行访谈员分工、说明时间进度和督导联络方式。
(3)同步督导访谈员的资料收集工作。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研究者必须亲任或安排专门人士进行同步督导,以便及时回答访谈员在资料收集过程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4)首日问卷的回收、审核与指导。访谈员首日完成的问卷必须在指定时段交给督导,督导进行即时审核,发现问题和不足时立即指导,并就其进度等事项进行说明。访谈员要根据督导的指导严格执行随后的调查工作,在完成调查任务后及时递交后续问卷。
研究者要抽查回收问卷,发现可疑问卷时,需要进行重访或者剔除该问卷。
2.资料整理
定量资料的整理工作有固定的程式。
(1)给答案编数字代号。
(2)将完成编码的问卷资料输入电脑,并进行逻辑检查和幅度检查。其中,SPSS等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逻辑检查就是比较两个或几个变量的关系,看看是否合乎情理。幅度检查就是查看编码是否超出设定范围。要改正或剔除错误信息,通过反复检查,就可较好地保证分析前资料的准确性。
3.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定量研究中分析变量状况及其变量关系的主要手段。统计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多个层面:
(1)描述单变量的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可以发现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反映集中趋势的指标。此外,统计分析还可以计算方差、均方差等体现离中趋势的指标。
(2)发现双变量间关联状况。
①两个变量可能是因果关系,即可以区分原因和结果,但倒过来不成立。我们可以基于时间先后、变量特性等发现哪个是原因。
②两个变量可能是相关关系,难分原因和结果。
③两个变量可能是虚无关系,即没有关系。
(3)探索多变量间的关系。
(4)如果研究采用的是随机抽样选择被研究对象,还可以根据样本的指标值推论总体的相应指标值(参数值)。
二、定性研究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熟悉)
1.进入现场
研究者要通过正式或非正式联络方式进入实地,依托社会工作理念、社会研究伦理及方法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2.资料收集和记录
研究者通过语言、行动参与等方式,与被研究对象进行互动,观察情境、活动、人际关系等场境细节,发现研究对象、所处场境及其两者互动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研究者要耐心、细微、随机应变,根据当时当地的最新信息,及时调整和完善收集工作,以围绕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获得尽可能丰富的资料。在此过程中,研究者要采用恰当方式做好记录。
3.资料整理和分析
(1)资料整理。对于初次观察或访问,资料分析需对研究目的进行再确认,对于获得的较丰富的资料,研究者要对上述主题或个案所涉及资料分别进行特质分析,通过分类、归纳将资料系统化,为深入分析做准备。
(2)资料分析。研究者也要通过引用已有概念、研究者自我感知、从固有类型中转型、研究者建构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归纳性分析,努力证明有关特质、概念和架构,发现被研究者的主观理念,定义新概念和形成新假设,并力图形成整体性建构。
(3)针对初次观察或访问的不足之处,研究者要不断累积、丰富资料。在不断重复上述过程中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初步解释,从而使得研究发现随研究进行而不断得到旁证、丰富、深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