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广泛影响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它对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关注、系统关联性的考察以及对众多因素的评估对社会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方向。系统理论是一个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理论,囊括了很多理论元素,主要分为三波系统理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复杂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最为显著。
一、系统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系统理论的内容看考情
一般系统理论最早起源于生物学,该理论主张所有的有机体都是系统,每个系统由不同的亚系统组成,同时又是更大系统的一部分。1971年,贝塔朗菲对该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20世纪70年代以后,更多社会工作者致力于个人和社会的双重聚焦,系统理论逐渐成为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视角。戈尔茨坦于1973年提出了整合视角,强调人与环境的统一及其整体性,也就是“人在情境中”的观点。同年,平卡斯和米纳罕较详细地将系统观点纳人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并在美国流行起来。
平卡斯和米纳罕将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系统分为三类:非正式或原生系统(如家庭、朋友、同事)、正式系统(如社区组织、商会)、社会系统(如医院、学校)。根据系统理论的观点,人都生活在系统中,但一个人能否与社会系统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直接决定了这个人的生活状态。问题群体可能无法使用这些助人系统,原因在于系统在其生活中不存在或者缺乏必要的资源、人们不知道或因为歧视不愿意使用它们、系统的政策为使用者制造了新的问题、这些系统之间相互冲突等。在实践中,系统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的任务是协助人们使用和提升他们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创建人们与资源系统之间的新联系、协助和改善人们与资源系统之间的互动方式、改善资源系统内人们之间的互动、协助改变和完善社会政策、提供切实可行的协助等。
从系统理论的观点来看,受助者的问题来自于其所处的社会系统,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这一观点与社会工作坚持的“人在情境中”的观点一致。一个人出现问题看似是个人问题,实际上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各个子系统存在密切联系。社会工作者要将受助者放置在其所处的系统环境中进行考察和评估。社会工作实践具有四个基本系统:改变媒介系统(社工以及他们在其中工作的组织)、服务对象系统(个人、群体、家庭和社团等)、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知识加油站
1.服务对象系统和目标系统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在确认了服务对象系统后,社会工作者的任务通常是要与服务对象系统一起确定目标系统,也即为达到改变服务对象和其社会环境所要波改变与被影响的系统。但是,服务对象系统并不总是为达到改变目标而要被改变的系统,换句话说,服务对象系统并不一定就等于目标系统。一般来说,目标系统大于服务对象系统,而且具有时效性。服务对象系统与目标系统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有时还可能是交叉的。目标系统是可以转换的,是有时效的发展而变
2.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
四个基本系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实务工介入蓝图。社会工作者需明确:在社会工作的助人过程动,从而达到助人的目标,作为改变煤介的社会工作者是而对于各系统的分析与运用是达到助人目标的重要工具
(1)四个基本系统帮助社会工作者识别出改变服务对象系统所必须完成的一般任务。
(2)四个基本系统使社会工作者懂得,需要改变的不只是服务对象系统。社会工作者不能假设求助的人就是主要的介入目标,因为服务对象系统不一定与目标系统完全吻合。
(3)行动系统的规模或组成只有在确立了改变的日标系统之后才能确定。
(4)由于社会工作者必须与不同的系统建立关系,与一个系统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巧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系统,与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系统工作需要掌握更专门化的知识。
(5)组织也是一个作力一个系统,在改变过程中常常扮演重要的角色会成为社会工作者处理问题时的改变目标。这要同时也要懂得如何推动组织的改变。
(6)因为行动系统在整个改变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社会工作者也需要不断诊断行动系统的情况。
2.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二、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虽然一般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在局限性,批判之声不绝于耳,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过分强调系统对个体的影响,忽视了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反思性;系统过于抽象,概念不够清晰,边界难以辨别;包容性过强,具体操作性不强,难以适用于任何特定的情景。正是在这样的批判声中,一般系统理论逐渐发展到生态系统理论,并形成了具体的系统模型和干预模式。
杰曼和吉特曼在综合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工作的“生态模型”,强调社会工作实务的干预焦点应将个人置于其生活的场景中,重视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与生态资源分布等有关个人与环境的交流活动,并从生活变迁、环境特性与调和度三个层面的互动中来考量社会工作的实施。
1.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
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调适关系。
(2)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个人生活的意义是环境赋予的,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其环境之中。
(3)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2.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社会工作实践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对象放置在生态系统中来看待,考察服务对象在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层面的处境,包括在各个系统层面的态度、行为、想法、感受以及各个系统环境对服务对象的态度、行为、想法和感受。总之,生态系统理论重点要将服务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其处境来解决问题并满足个人需求。根据埃文斯和科尼提出的系统模式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社会工作者应遵循以下方面:
(1)从服务对象的处境出发,看到他们的限制和机会,分清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权利、责任及其可能的影响。
(2)要充分认识情境的重要性,情境决定社会工作者的目标和可能的回应方式。
(3)要运用积极视角,在不利的情境中看到改变和进步的可能性。
(4)要辨识行为模式,看到积极的可能性和应改变之处。
(5)要重视过程,即关系和互动是如何产生的,内容和结果如何。
(6)强调与他人一起工作,包括重视他人、个人支持网络、机构和社区资源。
随着学者们的努力,生态系统理论已经成为社会工作理论的一种重要派别,对推动社会工作实务有重要作用。但是生态系统理论并不是完美的,社会工作者在运用该理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遇到的许多问题不完全由个人原因引起,社会环境中的障碍是导致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2)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应着眼于服务对象本身以及与其相关的不同系统。
(3)服务对象与各个系统的关系是动态的,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对服务对象和环境的关系作出新的判断。
(4)对服务对象的帮助要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把他们的问题放到不同层面的系统中去看待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