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顶层设计与安全管理体系 (基础保障)
严格落实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等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明确责任:建立从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层、班组长到每一位员工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到“人人有责、各负其责”。
考核与奖惩:将安全绩效与薪酬、晋升挂钩,实行重奖重罚,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完善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
制定涵盖所有作业环节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各工种、各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SOP)。
确保规程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并强制要求员工熟练掌握和严格执行。
安全投入保障:足额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用于安全设施更新、防护用品配备、安全培训、风险监测等,确保资金到位。
二、 关键环节风险防控与技术措施 (核心重点)
防坍塌(片帮、冒顶) - 地下矿山重中之重
支护到位:根据岩体稳定性,采用可靠的支护方式(锚杆、锚索、喷浆、支架等)。
敲帮问顶:作业前必须由有经验的工人检查顶板和巷壁,清除松动的岩石。
地压监测:采用监测仪器(如应力计、位移传感器)对采空区和重要巷道进行实时监测预警。
规范采矿方法:采用科学合理的采矿方法和开采顺序,控制暴露面积,避免形成大面积采空区。
防治水 - 露天和地下矿山共同重点
探水为先: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原则。使用钻探、物探等手段查明采区水文地质条件。
排水系统:建立完善、可靠的排水系统,确保排水能力足够,水泵、管路、供电系统完好。
防水设施:设置防水闸门、防水矿柱等设施,防范地表水灌入和地下水突涌。
防爆破事故
资质管理:爆破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规范流程:严格管理爆破器材的领取、运输、使用和退库。明确划定警戒范围,规范设置岗哨,确保信号清晰、撤人彻底。
盲炮处理:制定严格的盲炮处理程序,由专业人员按规定处理。
通风与防尘 - 地下矿山生命线
完善通风系统:建立机械通风系统,确保风流稳定、风量充足,有效排除炮烟、粉尘和有害气体(如氡气)。
粉尘防治:采用湿式作业(凿岩、爆破后洒水)、喷雾降尘、个体防护(佩戴防尘口罩)等综合措施,预防矽肺病。
防火灾
严格动火管理:井下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动火作业必须严格审批并采取防火措施。
消防设施: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灭火器、消防栓、沙箱),并定期检查确保完好。
电缆与设备:使用阻燃电缆和设备,防止电气火灾。
提升运输安全
定期检验:提升机、罐笼、人车、钢丝绳等设备必须定期由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检验。
安全装置:防过卷、防过速、限速器、断绳保护等安全装置必须齐全有效。
信号与通信:提升信号必须清晰、可靠,井上下通信畅通。
露天矿山边坡稳定
边坡监测:定期对边坡进行位移、裂缝监测,采用雷达、GPS等先进技术预警滑坡。
按设计开采:严格按照设计控制边坡角、台阶高度和平台宽度。
排查隐患:及时清理坡面上的危岩、浮石。
三、 人员培训与安全文化 (核心要素)
三级安全教育:新员工必须经过公司、车间(矿区)、班组三级安全教育,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持续培训:定期开展岗位技能复训、新法规新工艺培训、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提高员工风险辨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班前会:每天开工前,班组长必须召开班前会,交代当班任务、危险点和安全注意事项。
构建安全文化:通过宣传、活动、表彰等方式,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的文化氛围,使安全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四、 个体防护与应急准备 (最后防线)
正确佩戴劳保用品:强制要求并监督员工正确佩戴安全帽、防砸劳保鞋、自救器、防护手套、防尘口罩等。
应急预案与演练:
针对坍塌、透水、火灾、中毒窒息等主要风险,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定期演练: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实战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提高员工的应急逃生和自救互救能力。
应急物资:在井下和地面重点区域配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如自救器、压风自救装置、急救包、通讯设备等,并确保完好可用。
五、 安全检查与科技兴安 (持续改进)
常态化检查:建立公司级、矿区级、班组级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和定期综合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
隐患排查治理:建立隐患台账,实行“排查-登记-整改-验收-销号”的闭环管理。
引入先进技术:积极应用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如:远程遥控采矿、无人驾驶矿卡、智能通风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在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等,用科技手段减少井下作业人员,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总结而言,非煤矿山安全防范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将人的因素放在首位,通过严格的管理、可靠的技术、高素质的队伍和充分的应急准备**,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每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必须时刻保持敬畏之心。